推广 热搜:   学车  考试  驾考  驾驶  方法  汽车  交通  交通事故  知识 

城市驾驶操作要点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日期:2024-03-07     来源:www.qiumitu.com    浏览:2    评论:0    
核心提示:1.城市道路的主要交通特征 (1)行人多。城市的人口密度高,特别在上下班的交通高峰时段,道路上的行人十分拥挤。个其他人的交通安全意识、交通法规观念淡薄,违章行走,抢占机动车辆道。在无安全防护设施的路段和无指挥信号的交叉路口处,常常会有行人随便地横穿公路或在车道上行走。这种人、车混行的交通混乱现象,紧急地影响行车安全。 (2)汽车多。因为经济的飞速进步,城市的各种汽车与日俱增。出租车、公共汽车数目

1.城市道路的主要交通特征

(1)行人多。城市的人口密度高,特别在上下班的交通高峰时段,道路上的行人十分拥挤。个其他人的交通安全意识、交通法规观念淡薄,违章行走,抢占机动车辆道。在无安全防护设施的路段和无指挥信号的交叉路口处,常常会有行人随便地横穿公路或在车道上行走。这种人、车混行的交通混乱现象,紧急地影响行车安全。

(2)汽车多。因为经济的飞速进步,城市的各种汽车与日俱增。出租车、公共汽车数目多,特别是个别驾驶员的交通法规意识淡薄,运行无规律,争道抢行,任意停车,妨碍其他汽车行驶,摩托车迅速、灵活、任意穿行超车。自行车数A庞大,骑行灵活,常常占道行驶。这种交通情况导致机动车行驶速度减慢,道路通行能力减少,容易导致堵塞,甚至发生事故。

(3)道路少。道路是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虽然各城市对道路进行了大f的修理改造,但因为种种缘由,城市的道路情况远远不可以适应现代交通的需要,路少车多一直是现代城市交通进步的一大矛盾,一定量上制约了经济进步的速度。另外,道路互联网布局不合理,违章建筑和占道摆摊设点,减少了现有道路的借助率,使原有些矛盾更为突出。

(4)交通设施健全,管理严格。城市的交通安全管理设施较为健全,提升了道路通行能力,尤其是立交桥的出现,缓解了城市交通不堪重负的局面。城市交通管理职员多,管理严格,维护了好的交通秩序。

2.不同城市的交通特征

国内的城市有大、中、小(城镇)等不同规模,除去具备上述的特征外,城市的大小不同,交通情况也不尽相同。以下是不同城市的交通特征:

(1)大城市。作为区域的文化、政治和经济中心,人多车挤,街道密布,交通状况错综复杂。但交通管理设施健全,组织严密,管理职员多,大家有遵守交通法规行进的好习惯和较强的交通安全意识,人、车各行其道,秩序好。

(2)中等城市。行人、汽车较多,有相应的交通设施,少数人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较差,除城市干道外,交通秩序较为混乱,会给行车安全带来不利的影响。

(3)小城市(城镇)。街道狭窄、管理设施不健全,管理职员缺少,管理组织不严密。大家缺少交通安全意识和知识,人、畜、汽车混杂而行。非机动车辆违规占道、乱停乱放,若遇集市,人、车十分拥挤、秩序紊乱,常会导致交通堵塞。

3.城市道路驾驶操作

(1)汽车在快慢不分的车道上行驶时,驾驶员需要遵章守法,认真实行右边通行的规则,各行其道,如图2-109所示。在快慢车道行驶分两种状况:①在无漆化标线的线路(若路宽大于或等于14m时,则两侧各3.5m为非机动车辆道,其余路面为机动车辆道。若路宽小于14m但大于或等于l0m,则居中的7m为机动车辆道,两侧至少各有1.5m的路面为非机动车辆道,若路宽小于10m但大于或等于6m的,则两侧1.5m路面为非机动车辆道,其余路面为机动车辆道)行驶时,机动车辆一般居中偏右行驶,非机动车辆则紧靠道路右边行驶。假如因超车、会车等状况,需要占用他车的行驶路线时,按规定需要让有通行权的汽车先行。②在只划有中』白线的道路,机动车辆应靠中心线右边行驶,非机动车辆则靠道路右侧行驶。

(2)汽车在两种车道上行驶(即划有机动车辆道与非机动车辆道),白色连续实线为车道中心线,划在道路的中间将道路纵向分成两部分,从而解决了汽车往来路线不分的问题。白色间断线为车道分道线,用以区别车道,靠中心线一侧的车道为机动车辆道,供机动车辆行驶.机动车辆道右边的是非机动车辆道,供非机动车辆行驶,如图2-110所示,依据各行其道的原则,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分别在各自的车道内享有通行权,各种汽车需要在规定的车道内顺序行进。在一般情况下,不允许汽车越过中心线或压线行驶。若因故借道行驶,不准妨碍该车道正常行驶的汽车。一当汽车越过人行横道时,不能妨碍有先行权的行人通行。

nload=resizepic(this)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border=0 src="https://www.jiazhao.com/uploadfile/2013/0424/20130424034333312.jpg" width=285 height=164>

(3)汽车在三种车道(即划有小型迅速车道、大型载货汽车道和非机动车辆道)上行驶时,机动车辆、非机动车辆都只准在规定的车道内行驶,不准跨线或压线行驶。划有黄色实线处,表示严禁汽车越线改变车道或越线超车。

(4)汽车在城市里行驶时,应控制行驶速度。现在,城市交通规则所规定的最高时速是为国内主要车型的经济速度而拟定的。对于通过繁华交叉路口、行人稠密区域、铁路和街道交叉地址,转弯、掉头、上下桥与大风、积水、结冰、雾天等能见度在30m以内,行驶中遇有喇叭发生问题或下雪下雨时刮雨器损毁等状况,最高速度不能超越15km/h,

(5)合理控制行驶间距(指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后车车头与前车车尾间距离)和行驶横向距离。如遇特殊状况,行驶间距可增大1倍~-2倍.在会车、让车或超车过程中,驾驶员需要依据汽车的地方、行车速度、道路、地形等变化,照顾到前后及两侧的状况,调整我们的行车速度和两车外侧间的横向距离。依据国内道路实质状况,交通管理部门对各种不同行车速度的最小横向距离和车轮至路边的最小距离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与非机动车辆间的行驶横向距离,在提前察看好各种汽车动态的状况下,要维持1m-2m以上的距离。

(6)城市中驾驶汽车,应第一知道城市的交通路线和当地交通管理细节,需要集中思想,谨懊操作,严格注意行人与汽车的动态,正确判断交通状况的变化,遵守交通法规关于驾驶员的交通道德、指挥信号和交通替察的指挥手势、交通标志和标线。不能驶人禁行路段,注意安全行车速度和安全距离。学会变更车道、通过交叉路口及人行横道的办法,确保安全。

(7)通过学校、公园、体育会所、影剧院等公共场合,集市或农贸市场时,应低速缓行,懊防行人忽然横穿,更不能用汽车去挤开人群。严格遵守禁止鸣喇叭的规定,降低噪声污染(图2-111),

nload=resizepic(this)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border=0 src="https://www.jiazhao.com/uploadfile/2013/0424/20130424034333617.jpg" width=313 height=372>

(8)超越电车、汽车或与其会车与经过有公共汽车、电车进站停靠的汽车站时,除注意超越(或相会)的汽车外,要随时做好停车筹备,以防车前(或车后)跑出筹备横穿街道的行人与自行车、靡托车等(图2-112),

nload=resizepic(this)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border=0 src="https://www.jiazhao.com/uploadfile/2013/0424/20130424034333954.jpg" width=290 height=383>

(9)需要倒车或掉头时,需要根据倒车和掉头的规定,选择适合地址。操作中要谨慎,必要时要有人指挥。确需停车时,需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有关停车的规定。

(10)在混合交通道路上,行车中遇见较多的自行车时,应注意察看动态,减速缓行,留有足够的安全距离。交会或超越自行车时,要留有足够大的侧向间距。遇见自行车流时,要重点察看右边超速骑行的自行车,行车速度维持相对稳定,要苦惕骑车者忽然骑入机动车辆道,在自行车流中或被自行车包围时,行车速度应维持与自行车流的速度相等,要稳住方向,需转向时要缓慢,除鸣笛发出转向信号外,还应用手示意转向方向,不可猛打方向,更不能骤然起步或停车,注意维持随时可制动停车的状况,确保行车安全。

(11)摩托车已成为现在交通工具中的又一要紧参与原因,它速度快,稳定性差,具备自行车与机动车辆的双重特征。因此,在城市、集镇开车应引起足够看重,行车中不适合尾随康托车,应维持足够间距。与之会车和超车时,侧向间距要大。

(12)通过交叉路口。因为交叉路口的视线盲区较大,驶过交叉路口的行车速度不能超越20km/h。汽车在行近交叉路口时,要提前50m-100m减速。最好将行车速度控制在5km/h-10km/h。通过有快慢车道或多车道的交叉路口时,均要在离路口50m-100m处交换车道。

①通过有自动信号灯的交叉路口(图2-113):不但要严格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原则,而且还需要知道先行权和放行权的问题。被放行的汽车享有先行权,但在通过有行人信号灯的人行横道时,被放行的行人在人行横道上,享有先行权。通过没行人信号灯的人行横道时,也需要确保行人的安全。被放行的直行汽车与转弯汽车相遇时,直行汽车享有先行权。左转弯的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相遇时,左转弯的机动车辆享有先行权。在有交通民签指挥的路口,oli应以交通民警的指挥手势为哪个。在交叉路口遇见红灯时,直行或左转弯汽车应停在停车线外,右转弯汽车在不影响被放行汽车正常行驶,并保证路边行人安全的状况下可以右转。若汽车在快慢车道不分的道路上行驶,则不可以偏左停车,以免妨碍交通。如路口已经有汽车停放,便应依次停下。列队通行时,应与前车维持一段距离并随时做好停车筹备,待绿灯亮时依次通行。

nload=resizepic(this)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border=0 src="https://www.jiazhao.com/uploadfile/2013/0424/20130424034333435.jpg" width=332 height=182>

②通过无人指挥的交叉路口:非机动车辆与机动车辆相遇时,机动车辆享有先行权.同方向的右转弯机动车辆和直行非机动车辆相遇时,直行非机动车辆享有先行权。在支干不分的道路上转弯机动车辆和直行机动车辆相遇时,直行车享有先行权.双方都是直行或左转弯的机动车辆,则右面先来的汽车享有先行权.左转弯机动车辆和右转弯机动车辆相遇时,右转弯机动车辆享有先行权.先进入交叉路口的汽车比尚未进人交叉路口的汽车享有先行权。应当指出的是:若他们违反让车规定,我方应主动谦让,要培养礼让行车的好习惯。应按“一慢,二看,三通过”的操作办法,驾驶汽车通过交叉路口。

③通过环形交叉路口。

a.进人交叉路口后,所有汽车都要绕岛右边转行,但不开转向灯。行驶到预定道路,筹备驶出路口前再开右转向灯,然后离开环形交叉路口,如图2-114所示。

nload=resizepic(this)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border=0 src="https://www.jiazhao.com/uploadfile/2013/0424/20130424034333236.jpg" width=184 height=209>

b.在进入环形交叉路口前,应将行车速度控制在15km/h左右,井注意来自左方的汽车。进入环岛后,则应将注意力转到右边向环道内驶来的汽车.出路口时,应注意右边直行的非机动车辆,以确保安全。

c.有两条或两条以上车道的环形路口,靠环岛的内侧为快车道。当汽车由内侧车道离开环形路口,驶向预定道路前,必须要准时发出转向信号。先驶入外侧车道,然后驶离环岛,决不可从内侧车道直接右转弯驶出环岛,以免与在外侧机动车辆道行驶的汽车相撞.

d.进人环形交叉路口的机动车辆和驶出路口的机动车辆相遇时,驶出路口的机动车辆享有先行权。另外,在早、晚行驶时,需要注意那些不遵守交通规则,反方向行驶的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以免发生交通事故。

(13)通过立交桥。通过立交桥时,需要按设在路口的标志所规定的方向行驶。在未看清标志内容时,应停车知道,决不可贸然通过。立交桥上不可随便停车、倒车或掉头逆行.

①直行汽车可在主干道上正常行驶。

②右转弯汽车应开右转向灯,转入规定的路线,靠右边行驶。

③左转弯汽车须驶过立交桥后方可转弯,转弯时不可以直接左转弯,而应开右转向灯向右转弯行进,然后再右转弯,便进入了主干道,也达到了左转弯的目的。

④掉头汽车接左转弯的办法接连两次便可达成。

⑤爬越较长的立交桥坡道时,为了维持足够的动力,飞速而稳妥上坡,需要注意察看坡道的交通状况。若条件允许,可提前在100m左右处使用高速挡加速上坡,或提前换进低一挡位并加速上坡,如图2-115所示。上坡时,应设法与前车维持30m以上距离.以防前车倒退时发生冲搜。

nload=resizepic(this)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border=0 src="https://www.jiazhao.com/uploadfile/2013/0424/20130424034334831.jpg" width=263 height=155>

⑥在下立交桥坡道时,一般应将速度控制在30km/h以内.若下较陡而长的坡道时,则应先在坡顶试踩制动踏板,检查制动用途是不是好,确认正常的首要条件下,与前车维持5m以上的间距,缓缓行驶,如图2-116所示.

nload=resizepic(this)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border=0 src="https://www.jiazhao.com/uploadfile/2013/0424/20130424034334457.jpg" width=267 height=157>

⑦汽车在首蓓叶形立交桥上通行时,各方直行汽车均按原方向行驶,各方右转弯汽车须通过右边匝道行驶,各方汽车左转弯或掉头时,需要直行驶过线桥后,再以右转弯行驶的办法通过匝道进人桥上或桥下来完成。

⑧立交桥上是不准汽车停放的,特别是在立交桥的坡道处严禁停车。如遇汽车发生问题需要停车时,应尽可能将车停靠路边,挂上低速挡或倒挡,拉紧驻车制动器,垫上三角木,并示意等告信号。

 
打赏
 
更多>同类驾考宝典
0相关评论